她的脖子上被粗糙的绳索紧紧缠绕,绳索的另一端牢牢拽在清军的手中。就在几分钟前,她的同行者因为步伐缓慢被无情地殴打,最终惨遭一刀刺死。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她咬紧牙关加快了脚步配资炒股利息,尽量不让自己落后。然而,身上裹着小脚,步伐艰难,每一步都让她频频跌倒,双膝被摔得血肉模糊,浑身沾满了泥土,狼狈不堪。
她经过一个沟池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几乎无法呼吸。池中尸体堆积如山,血水肆意流淌,逐渐填满整个池塘;她又经过城墙时,城墙脚下的尸体几乎覆盖了整个地面,密密麻麻,触目惊心……
一路上,抛弃的婴儿越来越多,有的已被马蹄践踏成了血肉模糊的碎片,有的则被过路的行人无情地踩在脚下。空气中弥漫着腐尸的恶臭,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血腥与绝望的阴影下。
展开剩余87%这是明末清初的扬州城,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惨绝人寰的屠杀。屠杀已经持续了十天,扬州城的数百万居民无一幸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灾难?屠杀为何能持续十天之久?本文将从泄愤、劫财、震慑等角度分析这场屠城的深层动因。
“扬州十日”的背景
1. 大明王朝的没落
明朝末年,灾难不断,民生困苦,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而在此时,北方的女真部落逐渐崛起,成为大明的最大威胁。随着北京的沦陷,崇祯帝的自缢,明朝的覆灭几乎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然而,尽管大明王朝已经走向灭亡,但仍有一批忠诚的官员和将领誓言要恢复昔日的江山,平定动乱。史可法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1644年,朱由秘在南京成立南明小朝廷,史可法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负责督兵抵抗清军。他在扬州积极组织防守,加强城防,并四处求援,但由于形势严峻,援军寥寥无几,最终扬州的守军不到4万人。
2. 扬州之战
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所到之地几乎未遇任何抵抗,清军先头部队多铎很快就接近扬州城。此时的扬州,几乎成了江北唯一幸存的城市。
史可法急忙向上报信,但未得到任何响应,然而他依旧坚持不投降,誓言与扬州的百姓一起死守这座孤城。清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攻城的过程中损失惨重。
从农历四月十八日到二十五日午后,15万清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但扬州城依然屹立不倒。期间,清军曾派使者多次劝降史可法,但都遭到拒绝。然而,即使史可法带领扬州军民奋力抵抗,但面对清军的强大火力,最终城池还是被攻破。
清军将领多铎愤怒至极,决定展开屠城行动。几日之内,清兵烧杀抢掠、奸淫暴虐,无所不为。幸运的幸存者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称之为“扬州十日”。
“屠城”为何需要屠十天?
扬州的屠杀历时十天,残忍至极,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几乎被彻底摧毁。根据记载,扬州当时的百姓约为一百万,而80%的百姓在屠杀中丧命。这意味着,约80万人在这十天中死于非命,屠杀的频繁程度,甚至让人难以想象。
屠城并非简单的屠杀行动,而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计划。为了激励军队士气、泄愤、劫财,屠杀被有意延续了十天之久。
1. 激励士气的许诺
屠城并不是一场无目的的屠杀。在攻城战中,进攻城池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面对高强度的战斗,士气极易受到打击。为了保持士兵的斗志,将领往往会给出相应的奖励。
例如,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城时,曾向士兵许诺,破城后可以肆意抢掠、烧杀。扬州之战中,清军将领也下令,攻下扬州后士兵可以尽情掠夺,但屠杀要限制在十天之内。这种屠城策略并非为了完全灭绝城中百姓,而是为了激励士兵继续作战。
2. 积怨已久的泄愤
在攻破扬州的过程中,清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万士兵在与史可法和扬州军民的激烈抵抗中丧命。许多士兵带着强烈的愤怒与仇恨闯进城中,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如同猛兽般发泄着内心的怒火。
这些清兵的暴行,并非单纯为了屠杀,而是源于对战争的仇恨与对上级指挥的不满。屠城成了他们泄愤的工具,而残暴的手段则体现了人性中最为黑暗的一面。
3. 挖地三尺的劫财
屠城除了为了发泄仇恨外,还涉及到巨大的财物掠夺。在战争的消耗中,士兵们需要迅速补充物资,因此掠夺成了补给的常见方式。扬州作为江南的经济重镇,拥有丰富的财富,对清军而言,扬州无疑是一个诱人的“金矿”。
刚开始,清兵仅以威胁勒索为主,但随着时间推移,士兵们的贪欲愈发膨胀,屠杀开始加剧。面对抢劫,百姓纷纷拼命藏匿财物,但无论如何躲藏,清兵始终能找到他们藏匿财物的地方,一旦财物被拿光,杀戮便不再停止。
4. 杀鸡儆猴的震慑
屠城还具有明显的威慑作用。清军在扬州屠城后发布命令,强调任何反抗者都将遭遇与扬州同样的命运。通过屠城的惨烈,清军向其他城市发出了强烈的威胁,显示出他们对反抗者的残忍报复。
这种“抗拒者诛”的政策,是清初统治者的基本方针,也是屠城的制度依据。通过扬州的屠杀,清军不仅压制了扬州人民的反抗,还成功地震慑了其他城市的百姓,让他们明白无条件投降的重要性。
屠城带来的恶果
扬州的屠城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场悲剧,它代表了明末清初全国范围内屠城现象的冰山一角。江南的十座主要城市,几乎有四成遭遇了类似的屠城命运。屠城事件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剧烈下降——从明末的近两亿人,减少至清初的不到一亿人。
但更为深远的影响,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严重破坏。鲁迅先生曾批评清军入关是“屠尽汉人骨气廉耻之浩劫”,这一浩劫,不仅断送了民族的尊严,也使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在短期内遭遇严重倒退。
在扬州十日的惨痛历史面前配资炒股利息,幸存的人们只能警醒后人,珍惜眼前的和平,警惕一切暴力与侵略的威胁。
发布于:天津市和业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