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在一个寒风刺骨的雪夜配资网炒股股票,发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奇袭,成功攻占了蔡州,并活捉了叛将吴元济。此役不仅平定了长达四年的淮西之乱,也为唐宪宗削藩的宏伟大计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堪称一举成名。正当朝廷庆祝这一战功时,李愬的部下石孝忠却闯入汝南北城门外,愤怒地砸毁了《平淮西碑》,甚至打死了阻止他的士兵。
这块《平淮西碑》由韩愈亲自奉唐宪宗之命所写,碑文共一千八百字,碑高三丈,巍然矗立在汝南北城门外。碑文不仅大肆宣扬了参与平叛将士的赫赫武功,宣扬皇权的至高无上,更像一剂强心针,激励了当时疲弱的帝国士气。然而,石孝忠的愤怒之举,仿佛一锤击打在唐宪宗的心脏上。究竟是什么让石孝忠冒着丧命的风险,做出如此令人愤慨的举动呢?
展开剩余87%唐宪宗震怒不已,亲自审问了石孝忠。石孝忠毫无畏惧,直言《平淮西碑》所记载的内容不符合事实,尤其是严重低估了李愬的功劳,自己此举是为了给李愬讨回公道。听到这里,唐宪宗忽然想起,几天前,李愬的妻子卢氏曾几次进宫上诉,反映碑文中的内容有失公正,看来真有其事。难道韩愈在此事中做了不正当的手脚?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倡导古文运动闻名,他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著称。然而,他曾因与唐宪宗意见相左,提出焚毁佛骨的建议,导致自己多次遭遇贬谪。一个如此刚直的人,难道真会在《平淮西碑》中故意抹杀李愬的功绩吗?平定淮西之乱的全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元和九年,吴元济占领蔡州、申州、光州,发动叛乱。唐玄宗命令武元衡和裴度率领军队平叛。四年的平叛战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严绶担任主帅负责南路和西路的进攻,李光颜与乌重胤负责北路的进攻,而令狐通则指挥东路军。可是,严绶的指挥混乱,令狐通更是连连败退。唐宪宗震怒,重新部署兵力。
第二阶段,朝廷重新任命韩弘为平叛主帅,李文通替代令狐通,而李道古负责南路进攻。然而,韩弘心思不定,战局依然不利,高霞寓更是在铁城全军覆没。唐宪宗愤怒至极,再次调整兵力。
第三阶段,李愬接替袁滋出任三州节度使,情况才开始好转。李愬到任后,不仅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将士气低迷的军队训练成强大的作战力量,还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收降了大批叛将。接连攻占多个据点,对蔡州形成了合围之势。尽管如此,由于韩弘的拖沓,指挥系统依然不统一,各路大军几乎都是各自为战,未能给叛军造成决定性的打击。
唐宪宗愤怒万分,最终裴度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策略:“我亲自去行营,确保各路将士争着立功固宠。”事实证明,裴度的预见力极强。裴度一到,各路将领纷纷拼尽全力,吴元济不得不将主力分兵应对。在裴度的调动下,南面申州、东面光州都得以稳住,唯一最受压力的是北路。李愬在这关键时刻敏锐地发现了蔡州本营的空虚,决定发动一场夜袭。
于是,在一个严寒的雪夜,唐军在冰天雪地中,冒着极大的牺牲(有士兵冻死在路上)行军百二十里,成功突袭蔡州,一举活捉吴元济,彻底打破了淮西之乱的局势。
这场战役,功劳最重的有三人:李光颜、裴度和李愬。三人虽然各自有贡献,但谁才是真正的“第一功臣”呢?李光颜一直奋战在平叛最前线,斩敌无数,是平叛的主力。若非他在最后关头牵制了叛军的精锐,李愬的奇袭可能难以成功。不过遗憾的是,他并未参与最终决战,成为了一个“旁观者”。
裴度作为总指挥,他在战役初期就积极向唐宪宗上书,要求撤掉监军,给将军们最大的指挥自由。在蔡州平定后,他又以宽容和仁爱之心安抚降将,为蔡州的平稳过渡和恢复秩序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如此,裴度并未直接参与奇袭战术的制定和实施,虽然功劳不小,但缺少了一点亮眼的光环。
李愬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个。他虽然只参与了不到一年的平叛工作,但凭借出奇制胜的战术和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的卓越领导,将士气低迷的部队迅速转变为胜利的铁军。李愬的胜利不仅仅是一次“奇袭”,更是一场远见与果敢的展示,证明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尽管他得到了大功,但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其他将领的牵制和支持。
但无论如何,李愬的功劳绝对不容忽视。与其说他凭借巧妙的战术成功逆袭,不如说是他敏锐地抓住了战场的机会,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再者,李愬的胜利得益于他长期的示弱策略,他成功地让吴元济低估了自己,这种策略的成功也离不开李愬的高超智慧。
奇袭之夜,经过百里艰难行军,士兵们冻死的惨烈场面令人心碎。然而,李愬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保持了军心不散,最终完成了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在《平淮西碑》上,李愬的功劳只用寥寥数语简略带过,甚至韩愈特意强化了裴度的安抚工作。李愬在纪功碑中的描写并未充分体现他的巨大贡献,这一事实无疑引发了广泛的不满。
韩愈作为以刚直著称的名臣,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压制李愬的事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裴度是韩愈的恩师,二人关系深厚,而李愬的崛起可能威胁到裴度的地位。其二,韩愈曾提出过奇袭计划,但最终被李愬抢先实施,这可能让他心生不满。然而,这个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或许只是“英雄所见略同”罢了。
我个人认为,韩愈的举动并非出于狭隘的私心,而是为了制约日益强大的武将集团。在中唐时期,士族、武将和宦官三股势力相互角力,而武将集团的力量过于强大,可能会对朝廷构成威胁。韩愈的做法,是出于大义,希望遏制武将集团的过度膨胀,为国家长远的稳定做出牺牲。
唐宪宗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认为李愬确实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于是赦免了石孝忠,同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纪功碑,以平息这一风波。然而,唐宪宗并未因此处罚韩愈,似乎与他心领神会,彼此
发布于:天津市和业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