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抚顺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刘山的人工河是由日本炭矿于1936年开凿的。这条人工河将杨柏河引入古城子河,为了实现露天矿开采的“大揭盖”计划提供了水源。相比之下配资平台股票,鲜为人知的是新屯也有一条人工河,如果说刘山人工河是为开掘西露天矿而建,那么这条人工河则是为开采东露天矿服务的。
郎士河起源于千金乡高家村西南的山岭,原本它流经新屯、万达屋、榆林堡,最终注入浑河。然而,日本人自1924年开始在东露天矿区开采煤炭,最初这片区域隶属于东岗采炭所,范围涵盖杨柏堡坑和老虎台坑之间,直到1934年停止使用。到了1939年,日本人为了继续开采,并满足东制油厂对油母页岩的需求,正式成立了东露天崛事务所,开始了东露天矿的建设工作。
展开剩余82%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涉足新屯一带,因此这条人工河的建设时间明显晚于刘山的人工河,成为抚顺的第二条人工河。在开采东露天矿的过程中,流经新屯的郎士河成为了日本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障碍。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他们采取了改道的方式,修建了一条人工河将郎士河从新屯南端引向东面。为了确保河水能够顺利流过,还特别修建了穿山隧道。
郎士河经过隧道汇入夜海沟河(今海新河),成为海新河的支流,成功解决了困扰开采的问题。郎士河改道的具体位置位于东洲区刑警大队斜对面的双棉路与火药库路交叉口的南侧。改道后,原本的河道变成了低洼地带,后来这里修建了电铁灯泡线。这个地方也是新屯的河东河西分界线,曾是新屯电车站和集贸市场的所在地,曾是一个热闹的商业区。
郎士河改道后沿着双棉路继续东流,路途中有一座小铁路桥,桥上铺设着铁轨。桥旁边的两个旧桥墩是当年日本人建造的木桥的遗迹,这座木桥曾连接通向五千八棚户区。由于年久失修,木桥成了危桥,最终被拆除,桥墩却被遗留下来。五千八的住户后来迁往莫地棚户新区,而原址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家工厂。
铁路桥北侧是新屯的河东地区,抚顺的日本楼群就坐落在这里,至今空置多年。铁路桥南侧,虽然铁轨已经废弃,但仍然没有被拆除。据当地人说,这些铁轨曾通向十一厂的火药库。铁路旁的一个大院子曾是新屯毛巾厂的旧址,现只剩下一座小楼,附近还有一个氧气厂,传言这些单位曾隶属于车辆厂。
在铁路桥东约两百米的地方,有一个隧道口,隧道入口的高度大约七八米。这是郎士河隧道的入口,隧道是日本人在当时修建的,虽然确切的年代不详,但可以确定它的历史相当久远。隧道入口就在双棉路旁,而出口则位于新屯东山的另一侧,通向夜海沟(今海新街)。当地人称这座山为“越南坟”,因为山上埋葬着一位在龙凤矿培训时遇难的越南女实习生。
经过向当地人打听,最终我们找到了这段隧道的出口,它位于海新河的西岸,沿着郎士河南侧山脊的一条小路向前行。隧道利用了新屯东山东部山脊之间的狭长山谷地带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河道。两侧的山脊非常高,峡谷般的地貌非常显著,山壁上似乎还能看到人工修整的痕迹。隧道的出口就隐藏在这片山谷的最深处,出口的高度与入口相仿。
隧道口附近,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炭黑厂。那里有一个简陋的小桥,周围散落着一些大罐和高架,隐匿在杂草丛中。想当年,这里应该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地方。然而,时至今日,只有偶尔经过的种地农民,留下了一些脚步声,整个地区显得极其荒凉。
郎士河从隧道出口流出,继续向东汇入海新河。估计这条贯穿新屯到夜海沟的隧道长约一公里,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施工难度远远超过了人工河的开挖。据@良民守法?回忆,1981年夏天,他作为老虎台矿的待业青年,参与了这条隧道的加固和清淤工作。工程历时三个月,由老虎台矿工程区承办。实地勘查时,我们在隧道入口处发现了“涵洞”二字,落款是“老虎台矿开拓团”,这也证实了他的说法。
除了刘山和郎士河的人工河之外,海新河的河道也在日伪时期发生了变化。原本直接通向浑河的河道,被改为绕过东露天矿的新路径,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大转弯,估计这也是一条人工河。日本人在采煤过程中可谓是煞费苦心,开凿了几条人工河,彻底改变了抚顺的地貌,创造了东西两个露天大坑的格局。
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东露天矿依然在持续开采。随着岁月的流逝,谁还会记得当年这些过去的往事呢?或许只有那条川流不息的郎士河,依然静静地诉说着它曾经的故事。
发布于:天津市和业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